7月21日下午,永丰镇内一货车和电瓶车相撞,电瓶车车主的腿部卷入货车,动弹不得。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40分钟里,永丰交警中队事故处理室辅警陈奎和同事罗琴顶着热日,跪在高温的柏油路上为受伤女孩散热。
当大家都纷纷点赞这一暖心举动时,他们却摆了摆手,说:“这不都是应该的吗?”走近陈奎和罗琴,我们发现:制服之下是“退役不退志、退伍不褪色”的初心不改。
“做工作,既要坚守底线,又要将心比心”
今年是罗琴在永丰交警中队工作的第14个年头。2007年,21岁的罗琴结束了2年的军旅生活,在转年的春天进入永丰交警中队。新的岗位上,不变的是使命在肩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。
在永丰交警中队,罗琴的工作岗位是违法处理室的窗口辅警。虽然不似巡逻交警,每天在外风吹日晒,但是各类违法事项、群众不理解的目光也是一座“无形的大山”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当地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、对交通法规不甚了解,认为交警就是“在街上罚款的人”。在处理交通违法事项时,罗琴和群众经常面临着“各说各的理儿”的尴尬局面。刚开始,罗琴为此苦恼了许久,但是,骨子里那股军人的韧劲激励着她不断自我反思,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。
“做工作,既要坚守底线,又要将心比心。”罗琴说,有一次,窗口接到了一起摩托车无证驾驶处理事项,车主是一对夫妻。当时,丈夫一直向交警努力解释,身有残疾的妻子则默默拉着罗琴,哭诉夫妻俩谋生不易。看着夫妻俩一脸愁容,罗琴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耐心地向他们讲明交通法规和相关处罚条例。墙上的时针,从晚上6时指向了12时,夫妻俩终于平复了心情,理解了罗琴的苦心劝导,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理结果。
而像此类的事件,在罗琴的窗口前每天都会出现。从最初的焦躁到如今的游刃有余,罗琴说自己没有什么技巧,就是“把岗位当成家的坚持和事事都要做圆满的执着。”
“我们在部队受的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”
和罗琴一样,陈奎也是一名退伍军人。今年30岁的他,曾在东海舰队服役5年。虽然到永丰交警中队只有短短3年,但是他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转换。
“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家乡做一些事,对于我来说,是对部队生活的延续。”每每说起当前的工作,陈奎的脸上总是挂着一抹笑意,浮现出坚毅的神情。
上午8时到下午5时30分,对前一天辖区的事故进行汇总、对当天的交通事故进行协调。其间,辖区内一旦出现交通事故,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。晚上6时到9时30分,去周边的村子里巡逻,向村民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;下半夜依然保持随时接警状态。这就是辅警陈奎的一天。24小时“待机”午休,陈奎却从未感到疲惫。多年的部队生活,他早已习惯了“令行禁止、服从指挥”的节奏。
陈奎告诉记者,对于他来说,这不止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热爱。指挥交通、劝导行人安全出行,在他身上已经形成了“肌肉记忆”。下班和家人出行时,他看到有人闯红灯、逆行时,经常是下意识地上前劝导;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,他还会主动指挥交通。
有时候,家人和朋友们笑陈奎有了“职业病”。对此,他一脸认真地说:“我们在部队受的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。无论在不在岗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事情虽小,但是我心里非常高兴。”
“虽然退役了,但是他们的军人风格一点也没落下”
“虽然退役了,但是他们的军人风格一点也没落下。”说起陈奎和罗琴,永丰交警中队中队长吕祖兵言语里满是骄傲。
在吕祖兵的印象里,陈奎和罗琴可以说是整个中队的形象代表。他俩每天都要辅助交警处理多起交通违法、事故,忙的时候高达100多起,但是,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抱怨,每次去翻阅罗琴和陈奎的工作清单时,看到的都是清晰的字迹和清楚的登记记录。
吕祖兵说,日清月结是中队工作的基本要求。罗琴和陈奎在完成这项“硬指标”之外,对自己还有着一套“高标准”。在他们整理好的工作清单上,可以详细、快速地找到每一起事故的时间、地点、具体处理情况以及后续的反馈。“标准、规范,一看就是部队出来的。”这是吕祖兵和同事们对他俩工作的一致肯定。也正是因为这份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,永丰交警中队的团队凝聚力越来越强,在群众之间的好评度越来越高。
“无论身在何处,军魂装在心中。”陈奎和罗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,他们也是万千退伍军人的缩影。一段军旅情,一生军人志,他们走出了军营大门,走上了不同的岗位,但是心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从未卸下。